茶壶耳围屋有170多年历史成客家黄氏精神家园

    中华黄氏网 2012年4月13日 河源新闻网


     在我市18 个“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保护名录中,连平县油溪镇茶新村的茶壶耳围屋引人注目。该围屋前栋正面外墙筑饰为 “罐耳形”,在当地称为“茶壶耳”,故得名“茶壶耳屋”。相对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众人目光。

      据了解,围屋是落居该地的黄氏十七世祖锡铜公所建,历经祖孙三代,有170 多年的历史。此外,围屋占地面积5492 平方米,随处雕刻着精致图案,工艺技术较高。看来,能够积攒如此规模且富有特色的产业,主人想必是当时的大户人家。
 
双肩挑出来的产业
 

     恰恰相反,茶壶耳屋的建造者并非大户人家,偌大产业却是靠肩挑出来的。

      相传黄锡铜兄弟三人家境清贫,除种田还靠卖力气营生——帮商人将货物从忠信送到河源、江西、福建等地。有一次,黄锡铜三兄弟在挑送福建老板的货物时,老板在途中病发身亡。黄锡铜不仅把货物挑到目的地,还将老板的尸体运回老家。老板全家为报答黄锡铜,便将忠信的几间店铺送给他。从此,黄锡铜开起杂货店。“三兄弟力气都大,一共能挑1000 多斤,他们走路很快,常年往返各地区。”村民黄国浓觉得,偌大祖业是先祖一肩肩挑出来的,每块砖瓦凝聚着勤劳美德。

      其实,现在的茶壶耳屋不全是黄锡铜建造的,而凝聚着包括他在内黄氏三代人共30 多年的血汗。相传,黄锡铜10 多岁开始做挑夫后来开杂货店,但直到他40 岁才攒够建房的资本,当时建成的规模也远小于现在。不过,随着家族发展和子孙繁衍,他的后代继续在外围扩建房子,直到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据了解,茶壶耳屋有180 多间房屋、三栋祖堂,大小门19 扇,马巷、过道、厅堂、天井、走廊如脉络相连,四通八达。围屋的地面有用小卵石拼砌成精美“莲花图”、“太极图”等。据传,屋内铺的石块越多,预兆子孙后代越多。历经岁月洗礼,卵石地面遭到破坏,杂乱的顽石,正诉说着古老的历史。
 
战争年代的指挥所

      随着时代变迁,茶壶耳屋也历尽沧桑。但古老建筑自存在之日起,就会自觉融入历史的发展潮流。

      茶壶耳屋全部面积有上万平方米,是完整的“四正”结构。据说,从惠州至江西赣州一带,这种建筑规模唯此处所独有,而其他围屋“有此屋之大,无此屋之‘四正’;有此屋之‘四正’,则无此屋之大。”早在1900 多年前,先祖就从湖北孝感辗转至河源,建筑不仅凝聚客家风情,更留存着中原汉族价值观。

      其实,茶壶耳屋在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 年1 月,“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 20 多人从龙川老隆出发进驻连平忠信、大湖,当时部队指挥中心就设在茶壶耳屋,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此外,这里还举办过民众夜校等活动,更发展了党员,谱写了连平党史新篇章。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华南回乡工作团也曾将茶壶耳屋作为地下活动据点,开办义务教育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解放后,这里成为革命老区纪念地。目前,茶壶耳屋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系统的修复工程

      曾经热闹的茶壶耳屋变冷清了,但她始终是族人的精神家园。据了解,茶壶耳屋最多居住有 450 人,现在大多数人家搬出去住了,有的在村里建楼房,有的在外面买房子,还住在老围屋的只有一户村民。黄国浓说,每年正月有数千名黄姓宗亲来围屋拜祭先祖,绝大多数房间很乱,瓦片散落一地。拜祭者站在修缮过的厅堂中,还是害怕被瓦片砸中。

      其实,被认定为省级古村落之前,我市就着手保护和修缮茶壶耳屋。2010 年,我市决定筹资300 多万元对目前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茶壶耳客家围龙屋进行修缮,除更换烂木头和残砖瓦砾,对所有墙面都采取保持原貌。此举确保围屋不失古民居风格,更对我市保护和修缮其他古民居具有借鉴意义。

      不过,谈到茶壶耳屋的保护,黄国浓心里的石头并未落地。原来,茶壶耳屋位于省道旁边,正好处在地势低洼点,1980 年代修缮公路时,影响围屋前的排水沟贯通。每年雨季来临,围屋被泡在齐腰深的水里,周围是一片汪洋。长时间浸泡严重影响围屋的安全, “要杜绝围屋泡澡,需新建500 米专用排水道,但管道需穿过公路,将出水口接到小河。”黄国浓表示,修好排水管道后,才算真正保护了茶壶耳屋。

      本报记者 周秦


分享按钮>>耗資逾40萬美元.黃氏宗親新會所落成
>>广元小西藏里的何艳 用生命拥抱保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