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即墨黄氏家族显赫

    中华黄氏网 2012年7月21日 万家姓


    明清之交的即墨可谓人文荟萃,诸多的家族达到了声望的顶峰,也把胶东一度的文化荒漠变成明清之际全国科宦重地及文明兴地。以黄嘉善、黄宗昌、黄鸿中等为代表的即墨黄氏体现的刚正不屈、磊落廉洁的品格正是胶东人文精神中最高贵的部分。本期“幸福新即墨”之“解读千年商都”,将续接上期的周氏家族,详细讲述“周黄蓝郭杨”五大家族之中的“黄氏”中的代表人物,一起领略他们夺目的风采。

  明永乐初年由青州迁来

  记者从对即墨历史颇有研究的黄济显老先生所著的《即墨黄氏祖源考》一文中了解到,现居住在即墨的黄姓祖源有两个:一是大部分从明朝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移民而来;二是明初鳌山卫的军户随军而来。

  1890年6月,田横镇巉山村的《黄氏祖谱》的《序》中称:“吾黄氏居墨者约十一族,其支繁而派衍者,曰:城里族、西关族、西流族、埠南族、荆沟族及巉 (chán)山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迁墨,而始祖之讳多以‘景’字排,其为同姓而更同宗当无可疑。”这是目前为止对即墨黄氏源流最为系统的记载。

  城里族是即墨黄氏人口最多的一族。1587年,黄嘉善始修城里族黄氏族谱(后称《即墨黄氏宗派图》),黄嘉善为此谱作《序》中称:“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时。”1940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福建等省;山东省文登、莱阳、诸城、胶州、海阳、安丘、高密、青岛等县、市;即墨市的城里、大韩村、果园、卧龙、山阴、上庄等约40个村庄。

  西关族(埠南族、荆沟族)是即墨黄氏人口较多的一族。埠南(今为通济街道黄家埠南村)和荆沟(今为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金沟村)两族的族谱与西关族完全一样。可见,西关、埠南、荆沟三族应为一族。1931年该族记载族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陕西等省;山东省的胶州、福山、青岛市崂山区、城阳区等县、市;即墨市的西关、窑头、黄家埠南、大信村、官路埠、毛公泊等约77个村庄。

  坊子街族是目前发现的即墨黄氏人口最少的一族。1927年该族谱记载族人分布在即墨的坊子街、庄头、北阁里、郭集、下疃、龙湾头、蒲洼、郭庄约8个村庄。

  “经过综合调查分析,得出如下推论:即墨黄氏大多是明永乐初年奉旨由青州迁来的。他们应该是原青州吉林村的一个近支家族。而吉林村原处于海边的荒凉地带,村中各姓族谱均记载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黄氏应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到棘林村后,又于明永乐年间奉旨迁到即墨。”黄济显老先生在文中介绍。

  鳌山卫军户随军而来

  据了解,即墨还有几个村庄的黄氏是在明初建鳌山卫时从云南迁来的军户。据王村镇上古屯村和下古屯村《黄氏族谱》记载:“吾黄氏本直隶扬州府泰州安常县福安场人也。大明初,先祖以充军有微劳,始充总旗,继受百户,分封守御于雄崖所,盖袭职十世焉。厥后,明鼎革而袭职停,家道日微,遂徙于乡。长支处东屯(上古屯),二支处西屯(下古屯)。”同时记载其一世祖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2月24日征进贵州等处,阵亡 。其二世祖黄贵于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升百户,后十世皆世袭。其十世祖黄世荣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任百户,出戍古北口外,归至途中在店房内为贼所害。

  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居住的黄氏是同宗,族谱已失,祖传是五世祖由云南迁入鳌山卫。灵山镇西黄家庄的黄氏与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和南选村黄氏是同宗,他们于1760年前后弟兄4人由鳌山卫迁来,时值清政府裁减卫所,祖先失去官职,为生计迁到西黄家庄村。黄英是鳌山卫百户,他的后代应该是现居住在鳌山卫镇东里村、南选村黄氏和后期迁到黄家庄的黄氏。

  黄嘉善:保卫边疆,战绩显赫

  记者从《即墨古城照片档案》中了解到 ,明清时期,即墨涌现出众多历史人物都是城里族的老长支黄福的后代,前后共出了8名进士,28名举人,秀才、贡生、监生不计其数,任职的上至兵部尚书,下至知县、主簿、教谕等不胜枚举,主要人物有黄作孚、黄嘉善、黄宗昌、黄坦、黄培、黄贞麟等,其中代表人物是黄嘉善。

  据孙鹏老先生编著的《即墨史乘》记载,黄嘉善(1549~1624),字惟尚,号梓山,明朝即墨城里人。1595年,黄嘉善升为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卫兵备,他整顿军纪,严加训练,大大提高了边防军的战斗力。有一次,鞑靼首领率领万名骑兵,潜伏在他的寨下,窥探虚实,想要伺机进入抢掠。经过侦查,知晓这个情况之后,黄嘉善命令副将拿着酒食前去,说道:“听说有大军远道而来,我军特意准备了酒肉犒赏你们。”敌人听到此话,大吃一惊,认为对方肯定是早有准备,吃完酒食后全部撤回去了,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后黄嘉善升陕西布政司参政,仍任大同云中兵备。戍边20年,为捍卫祖国北部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嘉善在宁夏任职的10年期间,功绩显著,保卫边疆没有受到敌人的侵犯,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当地人民为他建立了祠堂祭拜他。

  有一次,鞑靼军队潜入城下,黄嘉善亲自登上城墙约战,敌人见状,大吃一惊,吓得想要逃跑。黄嘉善命令打开城门出击,经过一番搏杀,鞑靼死伤无数,黄嘉善大胜而归 ,这就是著名的“三边大捷”战役。黄嘉善因此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褒赠“四世一品”,协理京营戍政。

  1615年,黄嘉善由于身体出现疾病回到了故乡即墨。当时正好即墨遇到大灾,黄嘉善打开自己的粮仓,将百斛粟米和百两银子赈济给灾民。1624年黄嘉善病逝,熹宗皇帝辍朝一日致哀,诰赐他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

  黄宗昌:在朝敢于直谏,归乡护城爱民

  《即墨市志》中记载,黄宗昌(1588~1646),字长倩,号鹤岭,即墨城人。1622年,黄宗昌中壬戌科进士,成为直隶雄县(今属河北省)令。当时,宦官魏忠贤的党羽猖獗,黄宗昌到任后,立即将雄县境内横行不法的阉党一一正法。后调任清苑县(今河北省清苑县)令,当时,京城附近各县的官吏,纷纷为魏忠贤建生祠,唯独黄宗昌辖治的清苑不建。崇祯时,黄宗昌当上御史,曾上奏折,弹劾魏忠贤余孽黄克缵、范济世等61人。后来又上奏折,弹劾周延儒等“淫嬉无度,欺罔擅行,受贿卖官,贪赃枉法”数罪,后又参劾几位逆党,致使多人被罢免。黄宗昌这种嫉恶如仇、敢于直谏的精神受到了赞赏。

  1629年,黄宗昌奉旨巡按湖广。当时的岷王朱禋洪被校尉彭侍圣和善化王的长子朱企鋀等杀死。参政龚承荐等没有如实上报,迟迟未能结案。黄宗昌到任后,很快查明案情,惩办了凶手,同时上疏弹劾龚承荐等玩忽职守罪。后来,黄宗昌因受排挤被降职,随即回乡闲居。

  1642年,即墨遭清兵围困。黄宗昌变卖家产作为军饷,率众护城。交战中,次子黄基被清兵射死,黄宗昌忍痛指挥士民继续战斗,即墨城得以保全。

  1644年,黄大夏、郭尔标等人倡众起义,围困即墨城,即墨县令仓皇逃走。黄宗昌召集即墨士绅进行抵抗。起义军围城40多天,没能攻破。后来,黄宗昌派杨遇吉率20多个骑兵闯出城外,引来清兵,里外夹击,起义军遭镇压而失败。

  黄鸿中:为政廉勤,治学严谨

  黄鸿中(1659~1727),字仲宣,号海群,即墨城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提督湖南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1723年(清雍正元年)任山西省正主考,1724年为会试同考官。

  黄鸿中为政廉勤,治学严谨。担任翰林院编修时,曾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写出了很多好文章。雍正当皇帝后,尤其重用黄鸿中。

  1725年,出任湖南分设学政,到了武昌后,湖南的官员看到他行李简陋,匆匆而来,就劝他说:“你来提督湖南学政,需要有幕僚和费用。督学是新设,按例应该有书役。如果你不用官府配给,另招募人,他们就能送给你数千的黄金。”黄鸿中说:“我一直以来蒙受皇恩,如果这样做就对不起国家了!”湖南的官员听了后感叹万分,从官府里配给他书役。湖南一带地域宽广,水路纵横交错几万里。当时,科、岁两试皆未进行 ,到秋举仅有一年时间了。黄鸿中不避寒暑,顶风冒雨,踏遍湖南各地准备科举事宜。他告诫考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多积累知识。

  由于劳累过度,渐渐体力不支。第二年2月,在岳州考场坐堂时,突发疾病,他带病坚持在早晨5点多钟就起来理事,直到晚上才休息,这样一连料理了好几个府的考事,圆满完成了使命。

  本版文/记者 孙林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分享按钮>>山西忻府区北宋村侯氏来源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郎溪县侯村侯氏祠堂